现代人误区误读1:太监一定是坏的 这个误读其实是无法避免的,因为太监毕竟比普通人少点东西,而且少的那点东西确实触动了传统文化最为敏感的神经,所以人们都认为这些人如果坏起来一定会比普通人更坏。佐证有一大堆,比如赵高、“十常侍”、童贯、刘瑾、魏忠贤、李大总管等等。 但细闷磨细想来,太监真的就都是坏人么?看看太史公司马迁,看看下西洋的郑和,看看帮助张居正改革的冯保,看看陪着崇祯一起上吊的王承恩,他们做出了比那些假道学家更加富有人性的事情,他们的成就和名声一直流传后世。 所以,太监中有坏人,但并不是每一个太监都是坏人,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。太监有误国的、有没本事的、有贪财的、有叛变的,大臣也有,而且一点也不比太监少;与此相对,大臣有忠贞不屈的、有百折不挠的、有直言进谏的,太监也有,而且概率特别高。所以说大臣和太监的身份本身,与出不出君子、出不出小人其实没什么必然联系。 而太监为什么一直这么受人鄙视呢?原因正是来自于士大夫们。 这些大臣都是从小寒窗苦读,多次进京赶考才混了个功名,经过了多年摸爬滚打才爬上高位,看到这些连男人都算不上的人一本书也不读就能这么受皇上待见,自然心里不平衡。再加上太监确实缺乏能力,自然成为了士大夫们口诛笔伐的对象。久而久之,太监一定坏的观念就通过大臣们的谩骂留在了历史上,太监们由于没文化也不可能翻案,事情就这么定了。 希望大家能够对太监少一点谩骂,多一点关注,有的时候,他们才是真正的弱势群体。误读2:忠臣一定是对的 这个误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偏好所造成的。在传统文化中,人们对于道德的重视要远远超过对于能力的重视,很多人,本来很有能力,保了一方平安,但是由于他们品德不好,所以不能被人所记住;还有很多人,能力一般,捅了一大堆娄子,但就是因为他们品德高尚,所以被很多人所牢记。 当然,在此我并不是说品德不重要,我也没有攻击传统文化,我只是在阐述现象。 所谓“国家昏乱而有忠臣”。正是由于乱世,才让很多能力平平的大臣凸现了忠诚爱国的一面,从而名垂青史。我们过分重视了这些人的忠诚,认为只要忠诚就是有能力,只要忠诚就会做出正确的决定,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他们能力的缺失,也忽略了他们做出的很多错误决定。 我们总是认为,一个王朝的灭亡是因为没有重用忠臣,但事实上,有些王朝的灭亡正是因为用忠臣而不用能臣。但我们也不能够苛责王朝的皇帝,因为在乱世,能够兼任忠臣和能臣的人实在是太少。 史可法大人应该算是一个很好的例子,他的忠诚天地可证、日月可鉴,他也确实使出了全身解数来挽救大明王朝。但是他在政治上的犹豫不决和在军事上的协防不当,却彻底葬送了本能够守住半滑没壁江山的弘光政权。他从1644年5月开始到1645年4月,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布置了江淮防线,划分了六大协防区域,但却连半个月都没有守住,这足以说明史阁部的能力确实有问题。 同样是南明,永历朝的瞿式耜大人的李定国将军就既是忠臣又是能臣,二人一文一武,一张一弛,几乎收复了整个湖广地区(今湖南+湖北二省),奈何大势已去,二人相继辞世,南明彻底灭亡。 误读3:君主好,国家一定好 这个误读可以说是一个极其致命的毛病,也是人类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。上面有一个好皇帝,那他就会勤恳治国,那么国家就会越来越好,这个论调听起来似乎没有任何问题,但这是典型的单线思考方法,完全忽略了事物的发展规律。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,唐朝有两个不错的时代,一个叫做贞观之治,一个叫做开元盛世,但前者要稍逊于后者;不过比起皇帝来,我相信没什么人会认为唐玄宗比唐太宗强。 那么,为什么皇帝的英名与否与国家昌盛与否未能形成正比呢?答案很简单,因为国家所处的时代不同,贞观时代刚刚脱离战乱,百废蚂让斗待兴,属于事物的生发阶段,而开元时代却早已生发完毕,开始了成熟期,国家昌盛完全属于正常,所以君主优秀,国家不一定昌盛。 这个理论看起来简单,但大家却总是被迷惑,一个最有意思的例子要属“康乾盛世”了。由于清朝统治者的言论压制,当时的人们对于康熙不敢说三道四,后世也就没有对其过于深究,认为康熙是个好皇帝,甚至被某些科幻历史学家捧为千古一帝,并成为了他们论证“康乾盛世”却有其事的一个重要证据,岂不让人笑掉大牙!
相关文章
-
连续好几天不大便怎么回事
2023-09-01 08:21 阅读(639) -
连续多久不参加党组织生活被认为自行脱党
2023-08-31 12:00 阅读(865) -
连续剧掩护中毛主任是谁
2023-08-10 01:36 阅读(625)
1 连续剧《薛仁贵传奇》的下载
574 阅读
2 连续放量上涨之后,缩量大跌,后市走势如何?
631 阅读
3 连续信道容量
642 阅读
4 连续式杀菌机
569 阅读
5 连续减震控制系统CDC
610 阅读